2018年1月28日星期日

中国再次“扫黑除恶” 背后哪些政治考量

中国官媒新华社北京时间1月24日报道,中共决定对“黑恶势力”加大打击力度,官方措辞中使用了“斗争”二字,其言辞激烈,显示出这次“专项行动”的果断和决绝。当然,这个消息也让一些人担心“打黑”是否会成为“黑打”,因为几年前薄熙来在重庆的“唱红打黑”中出现的违反法治程序和侵犯人权等问题毕竟值得警惕。
不过,通过对这次相关文件和背景的了解,大致可以发现,这次“扫黑”行动虽然力度和广度更有深入,但是仍是作为一项常规性的社会治理行动,是对中国存在了10多年的打黑行动的调整和优化。因此,它也不是突然起意,也并无额外的政治用意,不必大惊小怪。
考察这份由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出的官方文件《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》,不难发现,这次重点整治行动,从已经开展了10多年的“打黑除恶”专项斗争,现在变为“扫黑除恶”专项斗争,虽然只是一字之变,但因涉黑涉恶的现实形势出现了新情况,专项斗争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。
中国“有关部门”认为,黑恶势力近年来得到遏制,但是还大量存在,随着打击力度加大,黑恶势力活动逐渐趋于隐蔽,游走于犯罪与违法之间,同时其组织形态、攫取利益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。首先,“硬暴力”方式减少,“软暴力”、非暴力手段胁迫增多。为了规避打击,黑恶势力公开打斗等“硬暴力”方式明显减少,暴力化特征弱化,多使用“软暴力”和非暴力,采取“能吓不骂、能骂不打、能打不伤”的招数,用言语恐吓、跟踪滋扰等手段逃避打击。其次,披着合法外衣隐蔽性更强。黑恶势力大多以“公司”形式、依托经济实体存在,一些“转型”“漂白”的黑恶势力,组织形式“合法化”、组织头目“幕后化”、打手马仔“市场化”。再次,渗透的重点领域发生变化。从过去的采砂、建筑等行业,转为向物流、交通等领域渗透。
因此,这次扫黑可以说是对一直以来“打黑”专项行动的进一步深化,治理重点从显性到隐性,而且更多地涉入到经济和金融领域。比如,黑恶势力构建非法高利放贷平台,成立所谓贷款公司,延伸黑恶势力犯罪,然后进行“软暴力”催债,对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形成威胁。还比如“校园贷”等,有的也由黑恶势力操控;“还有很多介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普通犯罪之间,形成恶势力团伙,进行违法活动。”据悉,一些金融机构和正规公司也存在“沾黑”的行为。因此,经济金融领域或将成为这次扫黑行动的重点区域。
此次扫黑行动的深化还体现在对“保护伞”的清理上。中国黑恶势力,主要滋生于中国基层社会,在传统社会秩序向市场秩序转型的过程中,出现的游走于正式秩序之外的黑恶势力,而它们也往往与腐败官员之间存在着保护关系,因此,扫黑也必然需反腐,因此,反腐部门也加入了这次整治,要对基层微腐败进行整肃。
当然,扫黑行动还有其政治意义。中共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,随着传统政治体制向市场化的转型,基层政权也相对弱化,而此次基层的扫黑和反腐配合,可以成为中共重新组织基层社会秩序的机会,以此重塑中共基层政权的根基。是故,这次扫黑被官方视为具有巩固执政根基的政治作用。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。
这个意义对于近些年的中共来说,可能更加重要。那就是近几年随着中共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建立,各项施政纲领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,即执行难。这也可能与中共在基层政权上的建设弱化有关。虽然中共的官僚体制具有很强的执行效率,但等级制的官僚制本身在基层政权上就存在有效控制力不足的问题,何况中共前些年在政治建设上的相对滞后,基层政权问题突出,执行不足,被官方形容为“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”不够现代化。
综合各项社会、经济、政治因素,可以看出,这次扫黑既是一贯行动的继续和深化,又有新的经济、政治意涵。而不管是哪一方面,扫黑都起到的是辅助作用,其中,经济领域重点所在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是首位,而政治领域除了远的来说,对执政根基、社会民心的巩固之外,强化基层政权的执行力则可能也是一重要的考量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三大迹象预示美股“惨崩”快来了

报道称,摩根士丹利(大摩)股票策略师迈克尔·威尔逊再度警告,股市在第三季、即目前起至9月底,可能会暴跌10%。 有机构称,美股牛市最重要支柱正在崩塌。(VCG) 有机构称,美股牛市最重要支柱正在崩塌。 台湾《中时电子报》当地时间7月18日援引美国媒体报道称,威尔逊(M...